健康需要太极,建筑也需要太极。经过了雅安地震之后,有建筑专家站出来发言:中国传统木结构抗震防震的方法,被叫做‘建筑式太极拳’,采用‘以柔克刚’的思维,用整体浮筏式基础、斗拱、榫卯成为抗击地震的关键。我们需要更多能打太极的建筑!
“我们国家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里对建筑的抗震设计有详细的规定,对建筑物都有抗震要求,像芦山的抗震设防是7度,北京是8度。这个度指的是地震设防烈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结构工程师李志伟告诉记者,通常情况下,主要靠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来增加建筑物的抗震性,“比如钢筋的配置高一点,混凝土的强度高一点,截面大一点,从而达到提高构件承载能力的目的。”
而隔震技术的原理,就是在建筑物中加入隔震层,阻止地震作用向上传递,从而达到减弱结构地震反应的效果。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骑自行车或者坐车的时候,如果没有减震器,人是坐不了的。隔震技术就相当于自行车座下面的弹簧,”徐珂说,“就是给建筑结构里加一个‘弹簧’,把地震的作用过滤掉一部分。你一碰弹簧,它就会颤动,就会吸收能量,这就是对地震作用的一个反应。”
徐珂认为,传统的抗震设计主要依靠建筑物本身的能力去抵抗地震,像打拳击一样,如果地震的作用超过了它的“抗打击能力”,楼就会倒下;而隔震设计则有点像打太极,通过建筑结构中的“弹簧”把地震的作用化解掉一部分,“这样建筑物本身承受的打击力量就小一些,安全储备就会多一些。”
问差距
建筑加入隔震技术
造价高10%至50%
“隔震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采用橡胶支座的专门隔震系统,简易一些的比如在基础下面放一些沙砾石,也能起到一些效果,这就是土办法了。”李志伟介绍说,“日本地震多发,隔震技术应用得比较普遍,所以在大地震之后,他们的房屋受损不是很严重。”
但因为造价较高,系统的隔震设计目前在国内的应用并不广泛。“国内一些重要工程会用,比如昆明的长水机场航站楼下面就用了很多隔震垫。”李志伟说。
一位曾参与过汶川震后援建的建筑师告诉记者,他参与设计的绵竹遵道镇学校主教学楼和卫生院也和芦山县人民医院一样,采用了橡胶支座隔震和阻尼减震等技术。
“影响隔震技术普及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造价。”徐珂说,“加入隔震技术的建筑,结构造价一般会多出10%至50%。”
看实际
砖石结构易垮塌
隔震可用木结构
本报前方记者在灾后现场发现,许多砖石结构的民房在地震中坍塌,而一些瓦木或纯木结构的房子反而屹立不倒。据新华社记者报道,芦山县龙门乡古城村东南的一处山脚下,一座上下两层、木瓦结构的百年老宅在地震中除了掉下了几片瓦片之外,几乎完好无损。
在专业人士看来,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建筑结构本身的差别,另一方面则和自建民房缺乏规范的设计和专业施工有关。
“砖房是砌体结构,和木结构是两种结构形式。后者在地震发生时能够适应更大的变形,会来回晃动,但不容易倒。”徐珂说,“就像柳树的枝条很柔软,可以随着风向向各个方向飘动,但不会折断。而砌体结构像积木块一样,是粘在一起的,变形能力很弱,变形稍微一大,就会开裂。日本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从总体意识上已经放弃砖石结构,而大量采用混凝土钢结构和木结构了。但是我们国家很多农民在自建房屋的时候,对这个问题没有太多认识,还会认为砖房更有档次。”
4月22日,知名建筑师刘昊威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张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图片,评价道:“中国传统木结构抗震防震的方法,被叫做‘建筑式太极拳’,采用‘以柔克刚’的思维,用整体浮筏式基础、斗拱、榫卯成为抗击地震的关键。”
这种建筑结构的思路同样是隔震消能,资料显示,山西应县木塔、河北赵州桥和明代建的故宫都采用了传统的隔震技术。
销售热线: 010-56708818(总机) |
Copyright 2006-2008 wujitang.com |
免长途直拨电话: 400 6050 116 |
|
(工作时间:9:00--18:00) 查看详细地址 |
号码 |